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
Logo
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基于“德才兼备·高阶思维·服务产业”的培养理念,通过育人体系、教学模式、培养路径三方面创新,建成了面向新工科的课程新模式。

1)构建“思政赋能、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通过制定“三阶段”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八通道思政赋能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建立课程思政“四进”融入机制,搭建了“德育能力、思政要素、教学逻辑、思政机制”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架构,保障了课程思政的系统化推进。建成了“有深度”“巧融入”“可持续”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获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理论成果发表于《高等理科教育》等期刊,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2)创建“多维互动、深度学习”的高阶性课程教学新模式

明确了“逻辑性、系统性、数字化”的高阶思维内涵,课程内容向顺应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新要求改革,课程目标评价向综合性、形成性改革。创建在线、仿真、混合、社会实践四类抗震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评价反馈即时化、教学决策数据化、交流互动立体化,促进知识向高位迁移。获批“建筑结构抗震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地方高校唯一)、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数字化教材、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理论成果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为高阶思维培养提供了教学模式示范。

3)打造“理实研用、知行合一”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路径

着眼产业需求,抓准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优势,以“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创立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创新研究-工程应用”四课堂联动的多元化教学情境,打通应用型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链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连起来”,促使学生在知行交互中完成对知识的再深化再创造,逐步适应产业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理论成果发表于《高等建筑教育》等期刊,为提升新工科人才应用力提供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