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
Logo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以“一根本·两空间·四课堂”为实施方案,开展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践,实现“德才兼备·高阶思维·服务产业”的培养理念

1.立足“一根本”,搭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架构

立足“立德树人”之根本,制定“学习培训-主动投入-示范引领”三阶段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计划;搭建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元素框架;通过抗震思政赋能八通道,重构“专业知识点-思政教育点”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建立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课程教案、进目标评价的思政融入机制。由此形成集“德育能力、思政要素、教学逻辑、思政机制”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图3),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促进学生德智同长。

 

3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架构

2.融通“两空间”,建立启发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

确立“逻辑性、系统性、数字化”高阶思维课程目标,引入适应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抗震性能智能评估等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知识体系,建立集“视频库、案例库、习题库和设计作品库”于一体的支架式在线教学资源。

融通线上-线下空间,基于在线学习和大数据学情诊断,实施“理论概览、规范精析、案例研讨、项目教学、知识竞赛”等多维线下翻转,建立“震害现象-破坏机理-设计理念”环环相扣的逻辑思维,培养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协调的“设计-施工-运维”系统思维

融通虚拟-现实空间,一方面开展抗震性能分析评估虚拟仿真实验、组织结构电算模型分析;另一方面开展结构振动实验、优化抗震设计方案。虚实结合拓展实验教学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数字设计和透过数据探究结构抗震性能劣化规律的数字思维

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形成高阶性教学模式(图4),基于模糊综合理论建立高阶思维达成评价方法,共同促进学生逻辑性、系统性、数字化思维的养成。

 


4 启发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

3.联动“四课堂”,拓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建设理论教学第一课堂,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适应建筑业新需求;打造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抗震理论指导课程设计和仿真实验,践行知行合一;构建创新研究第三课堂,指导学生参加抗震主题学科竞赛和三创活动,激发创新潜能;拓展工程应用第四课堂“卓越工程师计划”连续10年开展抗震设计实战训练,“震守一方”社会实践队连续7年开展抗震科普和危房评估,服务12中小学和14乡村“四课堂”联动形成了“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图5),有效驱动人才匹配产业需求。

 

5  “理-实-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